天下沒有一勞永逸的戰爭 - 再論美國是否該打伊拉克

(前言) 本文發表於200323日﹐而小布希的伊拉克戰爭開打於2003320 如今事實證明筆者當時的先見之明

*******
(作者按﹕對照本文20032月發表時的美國﹐和今天201011月相比﹐美國國力是否有顯著衰退﹖也許其原因固不只一端﹐但是誰能否認﹐這場毫無必要的伊拉克戰爭﹐不是最直接的促因﹖)

隨著聯合國武器檢查人員再度確認目前為止在伊拉克沒有發現違禁武器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否決北約在土耳其部署兵力﹔法國﹐德國﹐俄羅斯﹐和中國等聯合國安理會成員主張目前還不是對伊拉克動武的時候﹔加上上週六在全球六百多個城市有上千萬人同步舉行反戰示威﹐等等﹐整個世界一下子出現澎湃洶湧的反戰浪潮 但儘管如此﹐美國準備攻打伊拉克的態度仍堅硬如故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甚至連緊隨美國步調和美國亦步亦趨主張對伊拉克開打的英國﹐其民眾的反戰比卻高達百分之九十﹔準備加入攻打伊拉克行列的澳大利亞﹐其民眾的反戰比例也高達百分之八十五 獨獨美國民眾對這件事的態度和全世界相反﹐倒過來﹐贊成攻打伊拉克的比例竟高達百分之六十三

對于這種現象﹐除了九一一事件傷痛未除餘恨未消間接促成所謂的[預防性戰爭]理論可以解釋外﹐也許﹐我們還得宏觀地﹐從美國發展至今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淵源歷程﹐作番回顧﹐才可能看得更清。

*** 韓戰越戰 ***

如所周知﹐古來任何大帝國沒有不是靠兼併擴張而來﹐也沒有能夠靠不流血戰爭而坐享其成 美國當然也不例外 但除此之外﹐美國地理上的得天獨厚開國先賢所奠定的良好基礎和方向﹐顯然也是使美國成為如今舉世唯一超級大國的重要因素 誠可謂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其真相﹐就可以鑒往知來

事實上﹐早自一次大戰結束後﹐美國主宰世界的格局即已形成 及至二次大戰結束﹐美國更徹底取代大英帝國的霸權﹐一路走到今天。 這裡﹐我們就從二次大戰後﹐一步步將美國推向世界霸主地位的歷次戰爭﹐作番回顧和檢討﹐或可為眼前的伊拉克問題﹐有更清醒的認識。

先是韓戰。 眾所周知﹐韓戰是北韓獨裁者金日成在斯大林默許下違反聯合國戰後有關朝鮮半島接收協議﹐跨越北緯38度線﹐想一舉奪取南韓而爆發的。 北韓違約在先美國協助南韓反擊在後﹐加以當時正處全球恐懼赤化的高潮﹐美國是在共產世界以外所有國家一致支持的情況下 以聯合國名義出兵的。 莫說在國外沒有激起反美浪潮﹐甚至在自由開放且對戰爭正感疲憊的美國國內﹐也沒有出現反戰聲音 換句話說﹐韓戰其實是二次大戰的餘緒﹐從某個角度看﹐仍可算是二次大戰的一部分

因此﹐對美國而言﹐韓戰所帶來的損傷除了美軍陣亡三萬人左右外﹐其他則非常有限。 反而是自此以後﹐民主和共產兩大陣營對壘的態勢基本固定下來美國自此穩居自由世界龍頭領導自由世界和共產陣營週旋對抗

之後發生的越戰就不一樣了 越戰雖然也算當年東西方冷戰的一個爆破點﹐但由于時間上已距二次大戰結束有二十年之久﹐國際上被赤化的恐懼已沒有當年韓戰時那樣高﹐加上北越戰略戰術運用得當和南越政權的腐敗致民心渙散﹐最後終使遠道而來的美國大軍陷入泥沼﹐進退失據。 使最初支持越戰的美國主流民意變成反對﹐導致一波波反戰浪潮﹐其最嚴重的時候﹐幾乎撕裂了美國社會

由于這是美國建國以來的頭一場敗仗越戰對美國人民的心理創傷可說至深且巨 事實上單就經濟層面而言﹐據專家們估計﹐美國在十年越戰期間至少花掉一千五百億美元戰費(三十年前的幣值)﹐一方面使西歐 - 尤其是日本經濟乘勢崛起﹐二方面也使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富甲天下的局面相對告終

不過幸運的是﹐越戰後來雖以失敗結束﹐但整個東南亞並沒有像原先擔心的那樣﹐發生骨牌效應﹐推倒美國對共產集團的圍堵鎖鏈﹐赤化並未因此蔓延擴張 此外﹐越戰期間也沒有爆發當時所最擔心的核戰 美國算是再度有驚無險地歷經另一個冷戰高峰

*** 戈巴契夫 ***

至于冷戰 - 這個從二次大戰後持續四十多年的美蘇對抗﹐最後終於在美國獲得全面勝利的情況下﹐歡喜收場。 當年的死對頭俄國甚至和美國前嫌盡釋握手言歡﹐讓所謂的[G-7]強權俱樂部﹐成為[G-8] 然而﹐冷戰的結束﹐固由于共產主義制度違反人性不合人情使共產集團本身支撐不下﹐固由于美國式民主社會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優越所造就的龐大國力﹐但我們也不能忽略戈巴契夫這麼一位目光遠大的曠世偉人在其間所起的作用

換句話說﹐冷戰的歡喜收場美國贏得了冷戰世界避免了核戰很大程度是因為幸運 - 美蘇對抗在雷根總統節節升高武力競賽使核對抗幾乎無法避免時﹐幸運的出了戈巴契夫這個人

此後進入美國獨霸世界的新世代
至于此期間美國所介入的波斯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乃至前年的阿富汗戰爭﹐等等﹐無一不是在迫不得已情況下﹐為了維護地區和世界安全維護二次大戰後的國際既定秩序﹐才在聯合國要求下﹐以聯合國名義進行的。 因此﹐既都是大勢所趨﹐順風駛帆﹐其結果自然也事半功倍﹐所作所為只有更進一步成就美國的霸業。

綜上所述﹐若以二次大戰後這半世紀多來的歷次戰爭作比較﹐目前這場可能的對伊拉克戰爭﹐是不是倒有點像當年的越戰﹖雖然攻打伊拉克沒有像當年越戰時可能爆發和蘇聯核對抗的危險伊拉克也沒有像當年越南那樣的熱帶叢林不利美軍機械化部隊行動﹔但是別忘了﹐同樣地﹐當年的越南也沒有像今日伊拉克這樣仇恨西方的穆斯林背景﹐沒有像今日伊拉克這樣身處阿拉伯世界的爆炸性環境﹔更別說美國對越南出動大軍﹐還是本著美國和南越的協防條約是師出有名﹐是有所本的 而這一次呢﹖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在如今面對是否對伊拉克動武的同時﹐我們是否更該格外回想當年越戰所帶來的慘痛教訓

*** 自毀長城 ***

有人說﹐美國此番執意要打伊拉克﹐骨子裡其實是為了伊拉克的豐富油藏 但事實豈真如此﹖不免令人懷疑。

因為﹐第一﹐美國前陣子還公開宣佈﹐即使打下伊拉克﹐伊拉克的油藏仍屬世世代代的伊拉克人民所有 既然如此﹐美國屆時又怎好公然搶奪伊拉克油田﹖

第二﹐即使在目前情況下﹐由于歷史和工業科技等諸多因素伊拉克的石油就像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石油一樣﹐從開採﹐輸送﹐到提煉﹐銷售等一系列經營﹐無一不由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大石油公司壟斷包辦 換句話說﹐美國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已不為少﹐而如果美國想借攻打佔領伊拉克的辦法來獨佔伊拉克油源﹐豈不和西方其他大石油公司的利益發生衝突﹖豈不等于在盟國之間造成紛爭﹖豈不自亂陣腳自毀長城﹖

第三﹐有些專家已估計﹐如果這場對伊拉克的戰爭拖過一年以上﹐美國國內油價將上漲四倍以上﹐如果拖過兩年﹐美國將不得不實施油料配給。 試問﹐這對目前已經享有全世界最廉價能源的美國來說﹐豈不得不償失大開倒車﹖

或說小布希此番出動大軍攻打伊拉克一方面也是為乃父報仇 但事實上﹐老布希當年所以不追窮寇﹐適可而止﹐沒有徹底消滅伊拉克侯賽因政權﹐讓侯賽因這狂人繼續在伊拉克小丑跳梁夜郎自大﹐則完完全全是從政治上更遠更廣的角度考量 至于老布希在戰後訪問波斯灣地區時曾遭暗殺威脅﹐但畢竟扯不上什麼天大之仇須要兒子傾舉國之力去報復的。

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如果美國真的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甚至在沒有聯合國和北約背書的情況下自行出兵攻打伊拉克﹐從長遠來看﹐是否值得﹖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最近在[威廉馬麗學院]310週年校慶演說
裡﹐一方面警告伊拉克必須絕對和聯合國武檢人員合作﹐因為﹐[聯合國的創建不是為了姑息﹐在真正面對問題時﹐聯合國的決心不容置疑。] 但另方面也強調﹐只有透過聯合國決議所進行的戰爭才具合法性﹐也才最有可能成功。 安南甚至說﹕[當美國的堅強領導透過外交說服和聯盟的建立﹐才是聯合國的成功﹐也才是美國的成功]

俄羅斯新聞評論家柯契柯夫最近在一篇文章裡表示﹐美國此番執意要打伊拉克的目的是為了要成為世界霸主。 但我的看法是﹐自蘇聯解體以來﹐美國就已經是世界霸主了﹐何必再多此一舉﹐過猶不及﹖各位試想﹐別的不說﹐光是聯合國﹐就在最近以前﹐有哪一件大事小事﹐甚至聯合國秘書長的遴選﹐能夠不看美國臉色決定

易言之﹐此番是否攻打伊拉克的問題既已發展到這個地步﹐美國如果堅不讓步﹐決心一意孤行﹐則不但北約可能從此分裂﹐聯合國這一人類社會迄今最有效的國際架構也將從此崩塌 如此一來﹐難保其他大國小國不從此展開既合縱又連橫的結盟關係﹐世界豈不退回兩次大戰以前群雄併逐﹐列強紛爭的時代﹖美國將倒退成列強之一﹐地位勢力豈不比現在大幅下降﹖尤其是﹐靠兩次大戰血流成河尸骨如山所換來相對穩定的國際秩序﹐從此將一去不返﹐往長遠看﹐這將是何等恐怖的景象﹗

*** 忘恩負義﹖ ***

就在上個星期﹐當法國總統席拉克夥同德國和俄羅斯一道抵制美國對伊拉克動武時﹐新聞報載﹐有些美國國會議員對此極為惱火﹐大罵法國佬忘恩負義 然而事實豈真如此﹖

眾所皆知﹐席拉克是歷來最親美的法國總統﹐不但常以其年輕時遊學美國做過可樂推銷員的經歷自豪﹐而且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還主動成為第一位造訪世貿廢墟向美國表達慰問支持的外國元首

當時甚至連法國一般民眾也一樣。 在九一一事件第二天 - 也就是2001912號﹐法國最大報紙Le Monde 甚至在頭版以斗大標題寫著[我們都是美國人﹗]﹐以示對美國的支持。 在九一一之後十天﹐法國[解放日報]一項民意調查還發現﹐有百分之73的法國人認為﹐法國應該參加所有美國領導的反恐戰爭。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在掃蕩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和追剿本拉登基地組織的軍事行動上﹐法國都出動大軍﹐積極參與﹐並肩作戰﹐熱心可見一斑。

但是曾幾何時﹐根據目前最新的民意調查﹐現在即使聯合國安理會同意﹐也有百分之77的法國人反對攻打伊拉克 原因是﹐他們認為美國夸大了伊拉克目前的威脅 而除法國以外﹐歐洲其他國家的民意也大抵如此

面對這樣一種局面﹐身為世界龍頭老大的美國還不該有所警惕反省嗎﹖事實上﹐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是在迫不得已情況下最後被捲入的 在道義上講﹐美國的所作所為都是濟弱扶傾的正義之舉﹐是捨己為人的偉大行徑﹔就戰略上講﹐美國也是順水推舟﹐順風駛帆﹐最後當然事半功倍﹐換來實至名歸的霸主地位。 如今這場可能對伊拉克的戰爭呢

*** 持盈保泰 ***

老實說﹐人類自古以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戰爭 因此﹐冀望靠打下伊拉克後美國即可高枕無懮的想法﹐不但不切實際﹐而且可能適得其反﹐危險萬端 如若僅僅為了展現威風﹐則豈不像極了古代西方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羅馬帝國後期那樣一次又一次的對外征伐﹖除了滿足少數人威風﹐造成生靈塗炭﹐耗弱整個國家元氣﹐間接縮短整個國家壽命外﹐究有什麼好處﹖

反過來說﹐既然天底下沒有一勞永逸的戰爭﹐那麼﹐對一個已然掌握全球資源﹐已然穩坐全球龍頭老大金交椅﹐已然處在國際金字塔頂端﹐已然沒有對手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來說﹐是否更應該把心力放在如何持盈保泰上﹖須知像地球暖化水資源匱乏能源耗竭物種消失可耕地減少人口爆炸貧富懸殊愛滋病流行飢餓蔓延﹐等等﹐等等﹐亟待美國領導處理的更重要問題還多著呢﹐怎會落到條件還沒成熟就一味捲起袖管要逞能洩憤呢﹖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 美國自建國以來對境內子民的確做到這點﹐此所以成就美國今日之偉大 如果我們把目光擴而大之﹐以美國當前身處國際金字塔頂端的身份地位﹐對世界其他國家﹐是不是也該如是﹖ (200323) 

***************************************************************************************************************************

***************************************************************************************************************************

                                                                                  
                                滿招損,謙受益 - 美國是否該打伊拉克?
                                               

為了反對美國在目前狀況下攻打伊拉克世界各地最近陸續出現反戰示威 美國最親密的歐洲盟邦也在法國和德國帶頭下﹐抵制聲浪似乎越來越高

當然了﹐在如今聯合國武器檢查人員迄未查出伊拉克擁有核生化武器的情況下﹐美國對伊動武似乎師出無名﹐更遑論號召世界各國共組聯軍﹐興正義之師了。 儼然美國此番出動大軍﹐未免小題大作 但我們別忘了﹐如果不是布希總統這次出之以不惜一戰的決心﹐海珊有可能這麼乖乖就範﹐聽憑聯合國武檢人員到自家裡翻箱倒櫃仔細檢查嗎﹖

換句話說﹐如今伊拉克固然看似無辜海珊固然看似屈膝﹐但如果我們不健忘的話﹐對海珊自上回波斯灣戰爭戰敗後對停戰協議的種種陽奉陰違﹐應該記憶猶新﹐此番既然大軍已出﹐不趁此把他趕下台﹐豈不重蹈覆轍﹖

但問題是﹐海珊對伊拉克的獨裁統治﹐固令我輩生活在自由世界裡的人不寒而慄 但若自伊拉克本身內部觀之﹐則不能不承認海珊對伊拉克的統治﹐迄今為止是相當有 效而難以搖撼的。 別的不說﹐上回海珊出兵佔領科威特為伊拉克擴大版圖的結果﹐換來的是被國際聯軍打的落花流水南北各三分之一領空從此成為禁飛區 老實說 ﹐當今之世﹐像伊拉克這樣 [國幾不國] 的國家還真不多見海珊對伊拉克人民所犯的罪孽可謂大矣 但儘管如此﹐海珊卻仍然屹立不倒﹐則伊拉克人民的心理狀態就值得玩味了

*** 本拉登 ***

沒有人會不同意﹐對于以本拉登為首的恐怖主義分子﹐對於像本拉登這樣陰魂不散的恐怖主義頭目﹐美國的反恐戰爭絕對必須不遺余力﹐絕對不能手軟﹐也絕對不能鬆懈。 但是﹐對攻打像伊拉克這樣一個有一定規模的正式國家消滅像伊拉克這樣一個有一定效率的政府﹐則情況就有所不同﹐不可不極其慎重。

一言以蔽之﹐除了投鼠忌器﹐擔心此舉激起伊拉克人民更大反彈﹐讓美國大軍陷于泥沼﹔激起穆斯林世界更大同情﹐間接促成更多恐怖行動﹐讓美國的反恐戰爭疲于奔命﹔激起像北韓這樣的國家趁機搗亂﹐讓美國這國際警察首尾難顧外。 其實還有更多可能的負面後果﹐往往是一時無法逆料的。

語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如果細觀歷史﹐我們會赫然發現﹐古今多少國家﹐不論大小﹐往往都是因不斷戰爭﹐最後把自己給賠進去的。 換句話說﹐誠如孫子兵法所言﹐戰爭乃[最凶之事] 稍一不慎﹐是玉石俱焚﹐是同歸于盡﹐是[與汝偕亡]的。

當然﹐如果從時間縱面來看﹐我們不能不承認﹐古來強盛帝國﹐哪一個不是靠擴張﹑兼併﹑殺伐而來﹖但問題是﹐如果再往下看﹐則不論從漢武帝唐太宗﹐到成吉思汗 乾隆大帝﹔還是從亞歷山大阿提拉﹐到拿破倫希特勒﹐其帝國的輝煌固一手造成﹐其帝國的衰亡﹐也一手造成 真是成也其速﹐敗也其速﹐而個中的生靈塗炭更非筆 墨所能形容。

或說﹐以上所提皆屬獨裁君主﹐但憑己意一意孤行所造成的結果﹐與今日民主大國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不可同日而語

的確﹐作為一個制度健全的民主國家﹐由于有良好的民主機制﹐發生上述悲劇的可能性的確小多了。 但如果僅憑這一點就絕對自信﹐就認為所作所為不會出錯﹐則可是一廂情願的危險想法。

*** 湯恩比 ***

這裡﹐我就以現代民主政治的源頭典範 - 古希臘雅典的衰亡做一例子﹐或可供民主國家對外用兵者戒。

時當紀元前五世紀中葉﹐古希臘為了對抗波斯帝國侵犯﹐由當時最先進繁榮強盛而且民主的雅典帶頭﹐組成了一個[德利安聯盟](Delian League) 但是在戰爭勝利後﹐雅典並沒有將這個聯盟解散 因為當時許多希臘人害怕波斯人再度來侵。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雅典乃逐漸將此聯盟轉變成一海軍帝國以促進本身利益﹐並且把其他會員國貶抑成附庸﹐若有反抗﹐即以武力制服﹐迫使他們像被征服的國家一 樣進貢。 這些高壓手段自然引起希臘半島上另一強大城邦 - 斯巴達的恐慌。 最後﹐戰爭乃不可避免。

戰爭期間﹐雅典為了求勝﹐對聯盟屬 下成員國乃更加嚴苛。 舉例來說﹐有一次﹐成員國米洛斯 (Melos)因為拒絕放棄中立﹐雅典即將該城邦所有男子屠殺﹐婦女兒童收為奴隸。 最後終于導致所有盟邦離棄﹐甚至連糧食都被切斷﹐雅典至此只好投降。 緊接的下場是﹐城堡被摧毀﹐財產被沒收﹐海軍被收編﹐從此成為斯巴達的一個屬邦。 雅典輝煌的典章文物和民主制度從此成為絕響 直到兩千年後的紀元後第十五世紀﹐才再度因歐洲的文藝復興為后人所仿傚 此即西方古代史上著名的 [波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ian War)

換句話說﹐民主國家的政府固然有良好的民意基礎所作所為固然有強大的民意作後盾固然不可能像獨裁專制國家那樣一意孤行胡作非為 但是﹐這也並不保證萬無一失 想當初﹐希特勒的上臺不也是經由民主選舉的嗎﹖英國大史家湯恩比在研究歷代帝國的衰亡後﹐得出一項結論﹕[這些帝國的衰亡往往不是被外國的爭伐致死﹐而是民族的自殺]

*** 太上皇 ***

再從另一角度看﹐美國此番攻打伊拉克﹐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那次波斯灣戰爭也有所不同 那次是伊拉克先明目張膽佔領科威特﹐美國則是在聯合國一致通過決議後﹐才組成多國聯軍﹐把伊拉克趕出科威特的。 易言之﹐在維持國際既定秩序上﹐那次戰爭大體得到舉世肯定 別的不說﹐光是那次戰爭所耗費的六百億美元戰費﹐就大部份是日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德國所出 而這一次可能更為龐大的戰費呢﹖

在這樣一個舉世冷漠﹐袖手旁觀的環境下﹐美國進攻伊拉克的勝算又有多少﹖就算以美國大軍的威力﹐打下伊拉克易如反掌﹐但後續問題呢

首先﹐在海珊倒台後﹐誰來接替海珊掌理伊拉克﹖有報導說﹐美國可能仿傚二戰後的對日模式由盟軍統帥當實質的太上皇 但可知﹐當年的日本和現今的伊拉克有多麼顯著的不同﹖第一﹐美國是在日本四出侵略多年﹐繼而和日本血戰多年﹐好不容易才降服日本﹐日本民心當時已普遍厭戰﹐戰敗可說輸的心服口服﹐但這一次的伊 拉克呢﹖第二﹐日本當年雖然軍閥專政﹐但體制上畢竟是一個有效的君主立憲國家﹐有天皇的存在﹐乃有太上皇的可能 而海珊一旦倒台﹐伊拉克短期內尚且群龍無首﹐又哪來的太上皇可言﹖美國如果一肩扛起佔領兼治理這樣一個從宗教信仰到民俗文化都截然不同而且極端仇恨西方的國家﹐其艱難程度﹐真叫人不敢想象。 萬一身陷泥沼﹐到時如何脫身﹖而任何戰略軍事家都知道的一個簡單常識就是﹐凡是最後沒有脫身之計的戰爭﹐都是打不得的

其次﹐伊拉克系屬伊斯蘭世界成員之一西方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教世界多少世紀以來的心結已經糾纏不清﹐近年且演變到本拉登者流號召穆斯林敢死隊以恐怖方式襲擊到美國本土﹐如果這次再在伊拉克尚未激起國際眾怒的情況下﹐貿然進攻﹐豈不更給那些恐怖分子更多更好的借口

*** 管夷吾 ***

總之﹐針對伊拉克問題﹐布希總統的所作所為迄今為止可圈可點﹐令人激賞。 別的不說﹐要不是靠他不惜一戰的決心﹐國際社會迄今有誰可奈海珊何﹖可奈伊拉克何﹖

但如果反過來﹐在沒有更明確的目標﹐更明確有力的號召﹐可以動員起整個國際社會支持的情況下﹐貿然傾舉國之力﹐去攻打推翻一個眼中釘﹐則所付代價未免太大﹐後續的長遠後果太不可逆料。 如此一來﹐則又從漂亮的一手﹐過猶不及了 須知以美國當今世界警察的角色﹐國際上的問題﹐可不只伊拉克一國啊

想當年管仲相齊桓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事先算準可輕易下台的兩件小事為名﹐大兵伐楚。 最後的結果是﹐仗既沒打起來﹐楚國臣服的地位也於焉確立﹐最後造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

如今國際現勢雖與當年春秋時代不盡相同﹐但布希總統若果能憑一己之意﹐派重兵而不血刃地解決伊拉克問題﹐則顯然可以為美國這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再增添一份更加權威的光彩 布希總統本人左右世界的能力﹐也將光耀史冊

至于真幹﹐三思復三思啊
語云﹕[滿招損﹐謙受益。] 對個人如此﹐對高視闊步的超級大國﹐又何嘗不是 (20031)